福興穀倉






彰化地區平原遼闊,明末清初,漢民族陸續移民至台灣西岸,墾地拓荒,本縣得利於濁水溪等河川沖積扇平原的滋潤,土壤肥沃,吸引了大量的移民前來。先民為了水 利灌溉,從康熙年間在彰化南部興建「八堡圳」,在康熙50年(1711)興建完成,接引濁水溪水灌溉,渠道長達 230里,造就彰化平原富庶的基礎。彰化縣福興穀倉是本省中部最大的日式穀倉,也是台灣少數擁有日式穀倉的地方,直到今日,還完整地保存昔日穀倉的建築與 設備。台灣盛產稻米,為了儲存米糧,清代以來嚴間盛行的小型穀倉俗稱「古亭畚」,又稱「古燈棚」。日本據台後,為了稻穀增產,設計精巧實用的穀倉保存,且 設置碾米機房,成為儲穀與碾米的一貫化的設施。觀察福興穀倉,不但具有其時代意義,其特殊的建築結構,更是巧思的結晶。


福興穀倉小檔案

■ 位置:彰化縣福興鄉復興路28號(福興鄉農會內)
■ 完成年代:日治昭和10年(1935)
■ 主體空間:穀倉間、碾米機房、米倉等3大部份
■ 穀倉數:16間
■ 倉庫米庫堆放物資:未碾米去殼稻米穀間
■ 碾米成品:糙米
■ 興建原委:日本政府為了增產糧食
■ 營運:收購福興地區稻穀經營穀倉、兼營碾米業務
■ 92年6月10日登錄為「歷史建築」

(以上資料源自於福興穀倉)


福興穀倉在2005年榮獲台灣建築獎

設計者: Google SketchUp 達人 TANG 3D
使用軟體: Google SketchUp
設計團隊: TaiwanSPM

Comments